公元年,党项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史称西夏,其极盛时期控制今宁夏全部、甘肃大部以及青海、陕西、内蒙古部分地区。

根据目前公认的数据,西夏势力范围约为77万平方公里。那么在如此狭小的区域里,党项人究竟如何与宋、辽两个大国争雄?其战略部署又遵循怎样的逻辑?

一、核心区域

从地图上看西夏的面积不小,直到今天拥有77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国家在全球也不多见。不过和大多数人的直观印象不同,西夏控制区的土地质量非常低下。

曾经讲过,西夏由河套地区的定难军发展而来,其盘踞于定难五州,后又攻占了灵州,最后控制了河西走廊,这三大区域构成了党项人势力的核心版块。

根据《中国国家地理百科全书》中的现代地理知识,广义上讲河套地区就是黄河呈几字形绕过的区域,具体可以细分为前套平原、后套平原、西套平原和鄂尔多斯草原。由于历史变迁,宋代地名对应如下:

定难五州即鄂尔多斯草原,面积约平方公里。西套平原即灵州,今宁夏平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后套平原即丰州,为北宋控制区域。前套平原即胜州,为辽国控制区域。所谓“黄河九曲,唯富一套”。不管是定难五州还是灵州都是水土丰饶之地,尤其是灵州素有“塞上江南”之称,当地古老民谣唱的十分恰当:

“黄河北,阴山南,八百里河套米粮川。水渠纵横密如网,阡陌交通赛江南。”

除了河套地区,西夏的人口经济中心还包括河西走廊,主要城市为沙州(敦煌)、肃州(酒泉)、甘州(张掖)和凉州(武威),面积约为66万公顷,即平方公里。

再算上一些草原地带,西夏王朝宜耕宜牧的土地最多不会超过其总面积的百分之十,剩下的全都是戈壁沙漠,古代很多诗词曾对此进行描写。

例如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写道: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述道: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高适的《燕歌行》写道: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居延在甘州附近,瀚海则代指沙漠。按照今天的地理划分,西夏灵州以西是腾格里沙漠、再往西北则是占据了国土中央的巴丹吉林沙漠,东北方向,是乌兰布和沙漠与库布齐沙漠,东南则是近年刚刚治理成功的毛乌素沙漠。

可以说西夏绝大部分土地都被沙漠覆盖,宜耕宜牧区域不但稀少且被分散切割,恶劣的自然环境也直接反应在西夏的总人口上。

根据《中国人口史》的推算,即便在西夏鼎盛时期,其总人口也没有超过万。

二、存亡之地

西夏的地理环境直接决定了其战略逻辑,在现代人看来,一支军队只要做好充足准备横穿沙漠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

但在没有现代工具的帮助下,大部队想要穿越沙漠稍有不慎就可能伤亡惨重甚至全军覆没,且至少要面临四个方面的困难:

地形复杂,容易迷失方向。气候多变,士卒难以适应。后勤艰难,水源补给断绝。将士疲惫,战斗能力削弱。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古代即便是游牧民族也会远离沙漠。从后来辽国发动的两次贺兰山之战和成吉思汗灭西夏的路线来看,他们都是沿着河流和绿洲推进,逐步对城市发起攻击的。

基于沙漠的保护,西夏只需要依托地势将有限的兵力布置在为数不多的绿洲附近即可进行有效防御,其中关键之处是两座山脉,即横山与贺兰山。

横山山脉起自六盘山,横贯宁夏、陕西,是西夏与北宋的天然分界线,该地不但出产粮食战马,且地势北高南低,可攻可守,对双方都极为重要。

对于西夏来说,失去横山地区就等于失去了重要的物资产地,更加危险的是核心区域灵州从此将完全暴露在宋军的威胁之下。

对于北宋来说,横山有如西夏之长城,党项人随时可以南下袭扰边界城市,即便作战不利也能迅速撤退防守立于不败之地。

北宋很早就认识到了横山山脉的重要性,并提出“渐复横山”的战略方针,根据《宋史·范仲淹传》记载:

“臣当于琦练兵选将,渐复横山,以断贼臂,不数年间,可期平定矣。”

之后的数十年中,宋夏两国的战争几乎都是围绕横山山脉展开的,直到宋徽宗年间宋军才逐渐控制了整个横山地区。

贺兰山山脉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是西夏防御辽国的天堑,事实上要将辽国挡在国门之外,最好的选择是阴山山脉。

阴山自古以来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线,无论是战国时期赵国还是后来的秦汉,长城都曾依托阴山而建,明代官员魏焕更是在《皇明九边考》详细描述此地:

“中国得阴山,则乘高一望,寇出没踪迹皆见,必逾大碛而居其北。彼若得阴山,则易以饱其力而内犯,此秦、汉、唐都关中,必逾河而北守阴山也。”

但对于西夏来说,阴山及前套平原均被辽国控制,因此定难五州很难防守,只能退而求其次重点防御灵州(宁夏平原)。

灵州(宁夏平原)卫星图

灵州地势十分封闭,被贺兰山与黄河环绕,易守难攻。这样的地势特点在辽国进攻西夏的第一次贺兰山之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公元年,辽国分三路向西夏进攻,两路主力军直接攻打贺兰山,试图威胁首都兴庆府,另外一路则袭击河套平原上的城市。

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反应非常迅速,他下令将河套所有人口撤出,物资全部烧毁,以坚壁清野来应对辽军,主力部队则集中在贺兰山依托地形节节抗击并最终取得胜利。

由此看见,面对强大的辽国,西夏地缘上处于劣势,李元昊死后辽国很快发动了第二次贺兰山之战,几乎灭亡了西夏。

三、侧翼威胁

灵州和定难五州长期面临北宋和辽国两个方向上的巨大压力,而河西走廊则是西夏的大后方。依托于丝绸之路和祁连山脉的积雪融水,此地是党项人的农业和商业中心。

不过虽然没有强敌压境,河西走廊同样不安全,祁连山以南的河湟地区严重威胁到西夏王国的侧翼。

从地理上看,河湟地区处于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水网密布适宜农牧发展,只要被大国控制,北上出击很容易截断河西走廊。

西夏时期,控制河湟地区的是吐蕃唃厮啰政权,李元昊很明白河湟的重要性,《宋史·吐蕃传》也明确记载:

“(元昊)欲南侵,恐唃厮啰制其后。”

从公元年开始,党项人多次向吐蕃唃厮啰发起攻势,虽然取得过一些胜利,但始终未能占领河湟地区。

在巨大的边防压力下,北宋与吐蕃唃厮啰政权迅速靠拢,宋仁宗不但每年赐予其丝绸茶叶,还加封其“保顺军节度使”的称号。

直到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在内乱中丧命,唃厮啰政权仍然屹立不倒,《宋史·吐蕃传》记载:

“自元昊梗命,终不敢深入关中者,以唃厮啰等族不附,虑为后患也。”

河湟地区和河西走廊间的分界线为祁连山,无力征服唃厮啰的西夏王国长期以祁连山为防线,防止吐蕃人北上劫掠。

北宋当然也很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后来的熙河开边就是趁唃厮啰政权内乱衰落而发起的收复河湟地区的军事行动。

至宋徽宗年间,河西走廊已经完全暴露在北宋陇右都护府的威胁之下,灭亡只在旦夕之间,若非金国突然崛起,西夏恐怕将提前百年亡国。

总体来说,西夏的地缘十分恶劣,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南方虽有横山阻挡,但远称不上天堑,北方控制不了阴山,精华地区直接面临草原威胁,侧翼河湟同样是巨大隐患。

党项人能在此立国近年,数次面临绝境都绝处逢生,恐怕除了能征善战,极佳的运气也是不可或缺的。如若与之并立的是汉、唐等尚武王朝,或者金国崛起再晚数十年,西夏国运都不会长久。

参考资料:

《宋史》

《中国人口史》

《皇明九边考》

《唐诗三百首》

《中国国家地理百科全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ngxiaquzx.com/nxfz/2190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