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症状图片及治疗 http://www.zgbdf.net/m/

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无言地记录着宁夏经济社会的历史变迁。

换个姿势礼赞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夏日报客户端开设“宁夏物语”栏目,全媒体记者化身老物件,以拟人化手法,图文并茂,从“我”的视角出发,纵横历史,畅谈变迁。

一次新的尝试,一场破冰之舞,以飨用户。

看我七十二变,

准备好了吗?

七十二变之——风箱

近日,有人晒出我的美照——

风箱,摄于宁夏民俗文化博物馆。记者刘楠摄

“这啥?”

“风箱”

“没见过,不过我听过——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我,作为一个风箱,

在此郑重申明:

我是一个有历史、有灵魂的灶具!

据“家谱”记载,我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风箱是我国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虽然难登大雅之堂,却是百姓生活不可缺少的好帮手。

风箱,摄于宁夏民俗文化博物馆。记者刘楠摄

风箱,用来产生风力的设备,由一个木箱、一个推拉的木制把手和活动木箱构成。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意,黄昏有画意……”

几多悠悠心思,都是故乡、夕阳、炊烟……

说起故乡炊烟,就离不开炊烟下,家家户户呼哧、呼哧拉动着的风箱。

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风箱,人们把柴火送进灶膛,然后不紧不慢地拉起风箱,“啪嗒、啪嗒”,随着风箱里的气流吹入灶膛,柴火越烧越旺……就这样,拉出了农家人的柴米油盐和酸甜苦辣。

拉风箱,是孩子们给大人打下手常常做的活儿。

灶下常年备着一个小板凳儿,悠闲地坐着,右手拉着风箱把手,“啪嗒啪嗒”有节奏的一推一拉,左手往炉膛里持续添加柴禾。那活儿不重不累,只是,有时候柴禾潮湿,人会被烟熏的眼睛发酸流眼泪,还会扯着嗓子一连串地咳嗽。

经受了长年累月的烟熏“烤验”,厨房四周被熏得漆黑一片。“黑厨房、土灶台、大水缸,一日两餐不离柴”,是那时厨房的真实写照。

风箱,是一个农耕时代的伟大发明,也是一个时代进步无法抹去的痕迹。

完成了历史使命的风箱,静静地待在位于黄沙古渡旅游景区的宁夏民俗文化博物馆内。记者刘楠摄

到了八十年代,家家户户开始烧煤,做饭的速度提高了,可是依然需要风力设备控制火候大小,我的后辈——鼓风机普及了,它由电力控制,省时省力,我被冷落了。

鼓风机

“你是谁?”

“我是小猪佩琪!”

“你明明是个鼓风机!”

不过,在广大农村,我依然有自己的天地。

进入九十年代,厨房来了一次彻底革命,煤气入住了。

煤气比煤饼和蜂窝煤更方便快捷,随用随开,火候可大可小,由自己调整,再也不需要风力控制,我彻底被这个时代封存。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厨房用具越来越先进,分工越来越精细。

厨房通上天然气管道,添置了燃气灶、抽油烟机、电饭煲、消毒柜、冰箱等现代炊具,煮饭炒菜实现了燃气化和电器化,不再需要换气扛煤气罐,既干净卫生又省力,完全告别了烟雾缭绕的呛人岁月。

从风箱到鼓风机;

从烧柴火到烧煤球,再到天然气;

从泥巴灶到煤炉,再到整体厨房;

70年来,

百姓厨房的一次次变迁,

浓缩着生活水平翻天覆地的变化,

见证着新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完成了历史使命的风箱,静静地待在位于黄沙古渡旅游景区的宁夏民俗文化博物馆内。记者刘楠摄

那些封存在博物馆里的风箱

浸染着岁月余留的暗香

如果有人拉动它

怕是会扑哧、扑哧地

溢出回不去的旧日时光……

(宁夏日报记者 田丽/文 文中配图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ngxiaquzx.com/nxxw/2190904.html